让我们一起跟随那失传2000余年的扁鹊医书,了解天回医简的故事。
01、从碎简到“医典”:十年修复,930支竹简拼出扁鹊智慧
2012年的天回镇老官山汉墓,考古队员挖到3号墓——泥土里泡着的简片,不是常见的文书,而是写着“治”“病”“脉”的医书。这些竹简在地下水里浸了两千年,有的碎成指甲盖大小;有的字迹晕成墨团。
学者们为辨“敝昔”二字,翻遍西汉文献。最后对着《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逐句比对,三年后,930支简片终于拼成完整册页,2万余字的医理清晰呈现,被整理成《脉书・上经》《脉书・下经》《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等8部医书。
02、“敝昔”即扁鹊!2000余年失传医书的铁证藏在简里
让整个学界沸腾的,是简文中反复出现的“敝昔曰”。
“敝昔是谁?”
翻到西汉早期文献才明晰:“是扁鹊!‘敝昔’是‘扁鹊’的通假字!”
简里记载的“五色脉诊”,正是扁鹊最核心的医术;医简中极具特色的齐国方言,又和扁鹊的活动地域对上了;就连成书年代,也与扁鹊传人的时间线吻合。
直到天回医简出土,我们才真正看见:简里写的“人有九窍五脏十二节皆朝于气”,奠定了后世脉诊的理论基石;那些关于经络、针灸的记载,和今天中医用的诊疗思路,竟一脉相承。
中医药从来就不是孤证,它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天回医简是扁鹊医书的“活证据”,证明两千多年前,中医就有了“望闻问切”的系统理论。
03、药方至今能用?汉代中医的“临床实力”超出想象
简里记载了105个医方,全是汉代的“中药复方”——其中一个治疝的方子,和《伤寒杂病论》里的仲景桂枝汤,只差了“谷”和“甘草”两味药。要知道,桂枝汤至今仍是中医治感冒、调理脾胃的常用方,谁能想到,它的“源头”竟在天回医简里?
让人惊叹的是,医简里的诊断手法、用药逻辑,到现在还能用。比如简中说“治寒热需辨表里”,和今天中医“辨证施治”的思路完全一致;提到的“和合致中”,讲究药物配伍的平衡,更是现代中药方剂的核心原则。
专家对比后发现,《黄帝内经》更像“老师的讲稿”,是对另一本“经”的解读,而这本失传的“经”,很可能就是天回医简。换句话说,今天奉为经典的《黄帝内经》,其实是天回医简的“后辈”。
04不只是医简:那具早宋千年的“经脉密码”
和天回医简一起出土的,还有一具14.9厘米高的髹漆经脉人像。身上刻着111个“脉口”(就是后来的腧穴),20个铭文,彩绘和刻划的经脉纵横全身,是缩小版的“人体经络图”。
也是目前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比宋代著名的针灸铜人,早了一千多年。人像上的经脉走向,和医简里的《经脉》篇完全对应,人像的“心”“肺”铭文位置,和今天中医说的藏腑腧穴对应区域几乎一致。
05、从西汉到今天:谁在托住中医的根?
天回医简的故事,从来不止“发现”和“研究”,更有“传承”。
西汉末年,侍医李柱国为避王莽之乱,揣着医书跑到绵阳,隐姓埋名成了“涪翁”,钓鱼时遇着病人就治病,把医术传给程高,程高再传给郭玉——郭玉后来官至太医丞,成了蜀地医家的典范。
今天的传承者,同样让人动容。整理团队花十年时间,把医简的红外扫描图、漆人的高清影像一次性全公布了,没有藏私;成都博物馆展出32支简牍,让更多人也能看见“汉代药方”的模样。
天回医简竹片上的墨痕,早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扁鹊“治未病”的叮嘱,是汉代医者一笔一画写简时的郑重,是考古队员小心翼翼清理医简的手,是专家考证翻破的文献,是所有为中医坚守的人,共同托住的“千年医脉”。
天回医简不是‘睡’了两千年,
是‘等’了两千年。
它等的,
就是愿意把它的智慧传下去的人。
而我们,有幸成为“接住”这份智慧的人。
未来,也该由我们,
把它传给下一个两千年。
医道传承,生生不息!
供稿来源: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 闫译兮
日前,西安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医疗...
近日,铜川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卫健委、...
10月14日,西北片区跨区域药品现代...
9月23日,商洛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
近日,铜川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202...
为深入开展监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