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潇溪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推进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提案》收悉,我委会同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林业局、省药监局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中医药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省委、省政府将中医药强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体举措》《关于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安徽省中医药条例》,省政府建立了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关于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2016—2030年)》《安徽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安徽省中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重大专项规划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中医药改革重点工作列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另外,省药监局将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由审批改为备案,并实行网上申请、网上备案。省药监局、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印发《关于医疗联合体内调剂使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通知》,对取得医疗机构制剂批准文号的中药品种,且临床安全使用两年以上的,由省中医药局审核确定制剂品种目录后,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可以依法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
二、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省中医院作为首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糖尿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居全国前列,脑病科、肺病科、内分泌科等列入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省中医院等4个单位列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建设项目。获批成立中医脑病、中医肺病、中医骨伤、针灸4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药提取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纳入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基础上组建省中医药科学院,设立21个研究所。拥有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药饮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截止目前,我省承担省部级以上中医药科研项目200余项,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60余项。
三、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20年,我省拥有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3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岐黄学者2人、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2人、省国医名师20人、领军人才27人、省名中医146人、省基层名中医168人;选拔一大批中医临床骨干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发挥学科带头和骨干作用,引领我省中医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另外,拥有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名,省级24名。
四、中医药文化持续传承。组织编制了《安徽省“十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动计划》,并明确加强传统医药相关技艺的挖掘与整理。组织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申报,张一帖内科、西园喉科、祁门蛇伤疗法先后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并认定祁门胡氏骨伤科、祁门蛇伤疗法、吴山铺伤科等省级传统医药类非遗代表性项目17个。给予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专项资金200余万元。支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亳州华佗庵维修经费105万元。完成国家级传承人李济仁(张一帖内科疗法)、郑铎(西园喉科)记录工作,“李济仁-中医诊法(张一帖内科疗法)”项目荣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奖。
现已建立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级3个、省级5个;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单位1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单位4个;会同省文旅厅遴选建设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3批共33个。并利用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宣传周和国际(亳州)药博会等传播平台,并以新媒体传播形式,开展全省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
五、中医药产业进一步发展。中药材种植力度不断加大,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20万亩左右。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立足亳州市全力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已经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2020年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中药流通交易额近千亿元,居全国同类市场首位。三批76家“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势推进,并与政府签订产业扶贫计划,帮助贫困户年均增收1500-3000元。中药特色种植作用日显,灵芝、霍山石斛等特色种植带动增收亩产达万元以上。中成药生产水平持续提升,疏风解毒胶囊被列为H7N9和新冠肺炎国家诊疗方案推荐中成药,温胃舒、养胃舒颗粒(胶囊)国内首个中药分型制剂,我省独有地方品种断血流片等产品市场反响良好。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体举措》《安徽省中医药条例》,加快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十大专项行动。
一、推进出台中医药相关支持政策。推动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支持中医药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提供和使用中医药服务;实施《安徽省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中医药教育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组建省新安医学研究院、华佗中医药研究院、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加快4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建设;加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脑病、中医肺病、中医骨伤、针灸4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设立专项课题,开展糖尿病、脑病、肺病等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攻关;支持安徽中医药大学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的基础上建立新安医学与中医现代化研究所、安徽中药材种植研究所(安徽中药材种植联合研究中心);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包括中医药文化相关内容进课堂。
二、挖掘传承安徽中医药精髓。实施“北华佗、南新安”传承创新转化行动,强化新安医学、华佗医学和20名省国医名师经验活态传承,推进数字化、影像化记录;组织实施新安医学文献挖掘整理与数字化平台建设项目、新安医学活态传承项目、新安医学流派传承项目、新安医学高水平传承人培养项目和新安医学疑难疾病临床研究项目,对新安医学进行抢救性保护传承和应用开发研究;开展中医药古籍文献与传统知识挖掘、整理和保护,完善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筛选、制定名老中医经验方目录并推广应用;在全省遴选一批疗效显著、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推动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发展。
三、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支持“世界中医药之都”、“西山药库”等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化中药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中药大品种、大企业,发挥中医药在生命健康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中药资源普查成果转化,编制大宗、皖产道地药材县域种植推荐目录。持续推进“十大皖药”品牌和示范基地建设,举办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班,推广中药材生态种植。推动中医药全面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支持皖产中药品种海外推广。
四、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支持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每年专门安排中央财政林业改革等发展资金支持发展中药材种植;积极争取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工程与良种培育补贴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在现有林木良种补贴基础上,依据中药材良种特点合理确定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不断探索完善省级中药材良种补贴制度;加强对兼顾生态和民生发展有良好促进作用的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和良种选育;制定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推进中药材良种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探索实施中药材种苗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相关激励政策;加强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研究完善发展中药材种植支持政策,并纳入“十四五”规划,优化道地药材区域布局和品种布局,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五、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办好全省中医药宣传周,推进中医药文化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和进校园等活动;新建5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围绕贯彻中医药法、中医药条例、全省中医药大会精神等重大活动,充分利用微信、网站、报刊等媒介,精心策划选题,组织创作一批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新产品和文化精品,讲好中医药故事;开展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提请省政府公布一批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组织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申报国家、省级非遗专项资金;结合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组织传统医药类省级非遗传承人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启动第三批省级非遗传承基地评审认定工作,公布一批传统医药类非遗传承基地。对传统医药类非遗传承人进行口述、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数字化和影像化记录,全面记录传承人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整理分类、汇编图书及影音资料,推动传统医药的研究与保护。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发展处
联系电话:0551-62998560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
2021年6月1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9月19日,司法部部长贺荣在京会见蒙...
9月18日,省卫生健康行业党委召开会...
9月17日下午,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副...
9月16日至17日,国家药监局党组书...
9月16日晚,第七次金砖国家总检察长...
为助力我市医疗器械产业国际化发展,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