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032号委员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2022-04-08 22:46:26 作者:佚名

  

  孙国正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推进健康安徽建设的提案》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十三五”时期,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安徽中医药取得长足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推进,对保护全省人民健康作用更加突出,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升,中医药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一、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省现有各级各类中医院199所(含民营中医院118所),基本实现了“县县都有中医院”的目标。万人口中医医院床位数7.19张,万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4.05人,分别比2015年增长57.5%和119.7%;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拥有20个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学科、13个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和42个国家中医药局重点专科及一批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为人民群众提供中医药特色的医疗保健服务。

  二、中医药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县级公立中医医院改革和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中,所有公立中医医院全部纳入,同步推进。在县域医共体建设中,各县中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覆盖1900多万人口,形成了“既有紧密合作、又有适度竞争,既有综合医院、又有中医医院,既有医疗、又有预防”的安徽县域医共体模式。38个县启动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鼓励提供和使用中医药服务,使基层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三、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19-2020年,安排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亳州职业技术学院面向中医学招收农村订单免费培养医学生210名,开展村医定向委托培养100人;近几年的高职扩招中,实施基层卫生人员学历提升计划,取得中医学中专毕业证、助理中医医师和中医确有专长资格证的社会人员可参加报考提升学历;安徽中医药大学实施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实施五年制本科人才和面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项目;2021年初印发了《安徽省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不断深化医教协同,推进我省中医药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四、财政投入和医保等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十三五”期间,全省各级财政统筹安排资金31.15亿元,支持省中医院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年均增长9.2%。针刺、拔罐、灸法、推拿等241项中医适宜技术已纳入我省基本医保医疗服务目录。自2020年1月1日起,我省试点企业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参保人在基层发生的中医药服务费用可享受较二三级医院更高的报销比例,我省在医疗服务价格制定和调整已向中医倾斜。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全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中医药大会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中医药改革,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项行动,推进中医药特色发展,提高中医药对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贡献率。

  一、进一步优化中医药制度供给。今年将制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贯彻举措,会同省医保局、省教育厅、省药监局等部门出台支持中医药发展的相关政策。在推进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组织开展中医日间病房试点、扩大中药制剂使用等领域增加制度供给。发展中医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加强紧密型中医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长三角名中医工作室建设,支持牵头或参与长三角中医专科联盟建设,将三级中医院“技术+管理”双下沉作为乡村振兴支持举措加以总结推广。

  二、进一步健全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推进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支持市级中医医院建设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支持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遴选建设10个省级中医医疗中心和30个省级优势专科、70个省级特色专科。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推进省、市、县三级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拓展中医治未病服务范围;制定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升中医药康复能力和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或者与公立医院合办中医康复、医养结合、老年护理和特需医疗服务等中医机构。

  三、进一步发挥医疗保障的杠杆作用。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我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落实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政策。拟下发《安徽省基层医疗机构日间病床病种结算实施方案(试行)》《医疗保障积极支持中医药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相关文件,将一批中医适宜技术和对应的病种纳入试点,进一步增强医保对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激励作用。

  四、进一步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将持续深化乡镇卫生院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优化完善制度运行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做好县级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与乡镇卫生院编制周转池制度的衔接管理,打通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才的上升渠道,增强中医药岗位吸附力,为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五、进一步强化平台支撑作用。推动组建新安医学研究院、华佗中医药研究院、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加快4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建设;加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脑病、中医肺病、中医骨伤、针灸4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支持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化中药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中药大品种、大企业。开展中医药古籍保护与传统知识收集整理,完善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启动新安医学、华佗医学和12个国医名师经验传承,推进数字化、影像化记录项目。加强与长三角合作,深化中医药科研、教育、人才、成果转化等方面共建共享。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安徽省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发展处

  联系电话:0551-62998553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

  2021年6月8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原文链接:http://wjw.ah.gov.cn/public/7001/5600044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隔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保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保健调查网 w.bjd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153985、010-53387021,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