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又具有实用性及经济开发价值。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建立在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两大领域之上,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先进技术,其中与中医药的相关性体现在传承创新、技术赋能及学科融合等多个维度。中医药为医学信息工程人才培养赋予了全新的视角。这种有机融合不仅为传统医药的现代化进程注入动力,也为医学信息工程人才培养开辟了独特的文化深度与实践特色的新方向。
拓展人才培育的知识维度,构建多学科交叉视野
中医药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等核心思想,与医学信息工程强调的系统思维、多维度整合数据分析等相对应。在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配伍规律等,有助于学生突破对医学单一的认知框架,更好地理解人体复杂系统的深层思维,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复杂病理信息建模、医疗大数据案例分析等工作提供更完善的知识储备。
中医药由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不同孕育出各具特色的诊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人群特异性、地域适应性的数据研究样本。学生在分析数据时不仅能掌握数据整合、分析的能力,更能形成“因地制宜、因俗施治”的创新思维,最终把学生培养为懂信息技术且懂传统智慧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立足中医药根基,拓展人才培育的知识维度,构建多学科交叉视野尤为重要。
提供特色化实践场景,筑牢技术落地能力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迫切需要现代的信息化技术支持。诸多特色场景为医学信息工程学生提供了独特的技术实战场。如手绘药材图谱等古籍需要通过如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技术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变成可检索、可分析、可查阅的数据;如基于机器学习、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等技术分析中药复方“君臣佐使”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有了技术作为支撑,中药复方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实现了从临床摸索的个体化迈向精准应用的标准化。
因此,中医药高校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编程、建模、数据分析等核心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基础知识等,学会针对传统医药的特殊性改进技术方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丰富科研与教育资源,拓宽人才培养模式
科研与教育资源的高度与质量,是拓宽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石与方向。丰富科研与教育资源,可助力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向创新培育的深层转变。中医药存在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学生能在课堂上接触到真实的科研数据、在实验室使用最新的仪器设备、参与老师的项目以解决医学难点时,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讲授+考试考核)将向融合的新模式(项目驱动、问题导向、产学研用)迅速转型,具体如下。
第一,创新思维。机器学习筛选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中医经络的可视化建模、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开发、民族服饰数字化等,这些信息化技术+传统医药为学生的项目申报、科研实践、毕业设计等提供了创新思路。推动以科研促教学的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新力,在真实的传统医药信息化项目中见证学生的成长。
第二,团队合作。医学信息工程、中医学的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设计中药资源智能系统的跨学科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他们从数据采集、算法设计到系统测试全程参与,不仅掌握专业技能,更培养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正是丰富科研与教育资源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深层赋能。
第三,双重掌握。通过参与中医药古籍数字化整理的科研项目,如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等文献的自然语言处理过程中,学生既能够掌握信息工程技术,又深化对传统医药知识的理解。
培育复合型能力,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
复合型能力并非简单的技能叠加,而是围绕产业需求形成的技术能力、领域认知、协同素养的有机整合。随着中医药现代化与信息化政策的持续推进,“中医药+医学信息工程”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行业核心需求。因此,我们构建“课程融合互通、实践全程覆盖、产学研协同赋能”的一体化体系:以中医药核心理论(如中医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和医学信息工程核心技术(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APP应用开发)为双基础,通过递进式实践训练,引导学生解决中医药现代化实际问题,实现“中医思维+信息工程能力”的深度融合。如学生通过学习中医方剂数据库的构建技术,不仅能掌握结构化数据存储、数据标准化处理及高效检索的方法,还能提升中医药数据的整合与分析能力,进而可胜任中医药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医方剂规律挖掘、传统医药数据资源管理等特色岗位。
综上所述,中医药为医学信息工程人才培养带来了全方位的革新,使学生从单纯的技术操作者升级为懂传承、懂技术、懂创新的跨界复合型人才,这种转变,既满足了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迫切需求,也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构建了基于中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上海11月4日电(记者有之炘、邵艺博...
为切实守护青年学子身心健康,助力青春成长...
北京11月3日电(记者王宾)全国人大...
日前,西安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医疗...
近日,铜川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卫健委、...
10月14日,西北片区跨区域药品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