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成为一名有温情的心灵向导,是我无怨无悔的抉择

时间:2025-11-03 19:38:40 作者:佚名

  我是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副主任凌云。我是在精神病院围墙内长大的孩子。我的游乐园是洒满阳光的院落;我的睡前故事,是窗外飘来的、意义不明的呢喃与呓语。大人们说,那些是病人的胡言乱语。但我却充满好奇,想听懂他们,理解他们。这份好奇,像一粒种子深埋于心,指引着我走上学医之路,并最终让我义无反顾地成为一名精神科医师,一做就是三十年。

  最初的十年,我像一个勤奋的“语言学家”和“人类文化学者”,努力将教科书上的症状学,与眼前鲜活、挣扎的灵魂对应起来。渐渐地,我听懂了那些“外星语言”,我明白了,他们只是被困在了“孤岛”。我要做的是,搭建一座与之沟通的桥梁。

  随着年岁渐长,我开始选择专注老年精神病学。如果说普通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宇宙是“混乱的星球”,那么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世界,则像缓缓“坍缩的恒星”。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类型的痴呆,不仅偷走了他们的记忆,更在一点点瓦解他们的人格与整个内心世界。他们的“语言”变得破碎,行为像一出没有逻辑的荒诞剧。

  我曾诊治过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他时常对着空白的墙壁,声情并茂地“授课”。那是他坍缩的宇宙中,唯一仍在发光的核心。我不去打断他,只是静静地坐在他身边,成为一名迟到的“学生”。在他停下时,递上一杯水。那一刻,我不是在治疗一个“病人”,而是在陪伴一位迷路的尊长,守护他最后的尊严。

  还有一位老太太,总在深夜抱着布娃娃,慌慌张张地寻找她“走丢的妈妈”。药物能让她安静,却无法抚平她内心的恐慌。后来,我们建议她女儿找来旧式的摇篮,让她摇着“孩子”哼唱催眠曲。她慢慢平静下来,脸上露出慈爱与安宁。在这里,疗效不总是来自药物,有时,它来自最深切的理解。

  三十年的医者生涯,我最大的感悟是:精神科医师,尤其是老年精神科医师,与其说是“治疗者”,不如说是“陪伴者”与“翻译者”。我们陪伴患者走过内心最黑暗孤独的旅程,为家属解释行为背后的痛苦与需求,向社会翻译这些被困住的灵魂并非怪胎或负担,只是需要我们温柔以待。

  如今,我仍时常走过医院走廊。阳光透过窗户,光影与童年时并无二致。耳畔声音却不再是“外星语”,而是生命的叙事诗。我庆幸,把好奇心变成了一生的志业。这条路,我走得无怨,也无悔。


原文链接:https://wjw.guizhou.gov.cn/xwzx/yxfc/202511/t20251102_8889455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隔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保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保健调查网 w.bjd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153985、010-53387021,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