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老百姓心中的好医生

时间:2025-09-15 20:48:35 作者:佚名

  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

  从急诊病房到乡村诊室,从手术室到百草堂,他们潜心钻研、传承创新、治病救人、精益求精,以仁心仁术守护百姓健康,以奋进之姿托举起健康生活。广大医务工作者将“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的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中,为人民健康不断努力。

  致敬中国医务人员,愿每一次诊疗都能被相互信任照亮,愿每一颗仁心都有力量前行,愿每一位医生都能修医德、行仁术,成为百姓心中的好医生。

  薪火相传,书写医者精诚

  吕勇,53岁,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二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第四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安徽省名中医。

  感言:运用中医药维护患者健康是最开心的事。

  “有一位患者已在我这治疗了整整12年。小伙子刚来时查血肌酐200umol/L,尿蛋白3+,病程已近3年,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他说自己有肾脏病家族史,父亲也因肾病发展至尿毒症过世,自己也跑了全国很多大医院,但西医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血肌酐数值越来越高,小伙子当时很绝望,辗转找中医治疗。”吕勇告诉记者。

  这位患者后来每月来吕勇的门诊就诊一次,开30剂中药并结合必要的西药治疗,一转眼12年过去,最新的复查结果是血肌酐已下降至86umol/L。

  吕勇说,作为肾病专家,他很清楚,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不能治愈的疾病,但安徽省中医院肾病科应用中医药疗法,确实做到了延缓病情发展和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还大大减少了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医保经费支出,为国家节约了医疗资源。”

  “我们院的全国名中医胡国俊老先生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不是我本事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好,中医是宝库,要耐心慢慢挖。”吕勇说。

  吕勇1990年考入安徽中医学院(现中医药大学),1995年留校,2016年获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博士学位,师承全国名中医曹恩泽教授,后又拜师邹燕勤国医大师、韩明向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胡国俊先生。

  但吕勇坦言,自己是到40岁才真正入门中医。

  “我是个理科生,当年高考志愿是兰州铁道学院,撞档服从分配到了安徽中医学院,当时很郁闷。舅妈劝我说:孩子,学中医好,悬壶济世能救人,要把这门本事学好。”吕勇回忆,“当年校园里虽然中医名师云集,但让我从数理化过渡到背中医古籍,感觉太痛苦了,一点也体会不到学中医的乐趣,从而失去了跟师名医学习的黄金时段。”

  2024年起,他被聘任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在每学年的《中医内科学》课程的讲堂上,都会给学生教授中医思维理念,“我告诉同学们,中医不是玄学,你们学的知识来源于祖国医学的宝库。”吕勇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医学科宽门窄路,博大精深,要早立志、下苦功、跟名师、多临床,才能摘硕果,“希望同学们能真正对中医感兴趣,真心爱上自己的学科。”

  1996年安徽省中医院成立肾内科,由曹恩泽教授担任医院肾内科首任科主任和学术带头人,吕勇主动报名来到肾内科,从此跟师曹恩泽教授,“我们曹老是传奇,他是歙县人,出身于新安医学世家,蜀口曹氏外科已经传了六代,但他将自己的学术方向定在肾病,是安徽省中医肾病学科的重要创始人,也是安徽省首届名中医和国医名师。”

  1995年开始,曹恩泽带领科室同事大胆探索研究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肾脏疾病,逐渐总结出一套中西医结合诊治肾病方案,改善了大量肾病患者的病情。1998年,该院肾内科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临床特色专科,2000年又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我2016年获中医内科博士学位,曹老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记得刚跟诊时,曹老接诊一个经西医治疗无效的肾病患者,患者浑身水肿消不下去,但服用曹老15剂中医肾病验方后,病人水肿全部消退。我当时请教,曹老说,水肿就像房里积了水,打开窗户可以通风吹干,生炭火可以烤干,新做个下水道也可以排水干燥,中医不能拘泥于一方一药,而是要学习中医的思维方式,面对疑难杂症自己更要动脑筋,这就是中医的‘悟性’。”

  2017年,吕勇入选“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这个项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经过3年时间的经典研修、跟师学习、临床实践和素养提升,让我更深刻感受到中医的魅力,此后也真正将听诊器与青囊书共鸣。”

  吕勇说,中医有悬壶济世的仁心,中医典籍需要一辈子反复研读。“现在每天早上我还读半个小时典籍,和科里年轻人说,不是认为等老了就会自动变成‘老中医’,而是真能看好病的中医才有资格被尊称为‘老中医’。”

  这些年虽然教学科研工作任务都很重,但吕勇还是遍访名师,一有空就去国医堂跟诊,“特别是我们胡老(胡国俊),专治杂病,方子千变万化,一开始真看不懂,有天我突然能说出他用药思路,胡老说我真入门了,他一直强调,西医是‘看人的病’,中医是‘看病的人’,看病要辨明病机,圆机活法,才能祛邪扶正,治病救人。”

  吕勇说,从医已整整30年,能做到运用中医药维护患者健康是他最开心的事,在这个属于所有医者的节日里,他也期待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东方医学,能以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更好地守护百姓健康。

  跨越3800公里的生命守护

  徐洪港,48岁,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运动创伤与关节镜外科负责人,党支部书记。2019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23年荣获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援藏医疗工作者”称号。

  感言: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

  2022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到通知,需要选派一名医生支援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人民医院。

  合肥离山南约3800公里,接到通知那一刻,徐洪港毫不犹豫地说:“我去!”

  这已不是他第一次支援边疆。

  2009年3月,徐洪港第一时间加入安徽省援助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队,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工作。

  “松潘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平均海拔超3000米,我们5月份抵达,据说是当地最舒服的季节,但早晚温差还是有25℃,晚上屋内必须生火。山地海拔高,关节病人特别多,但牧民们都是小病硬扛,大病才上成都治疗。”谈及16年前的往事,徐洪港记忆犹新。

  那次让徐洪港印象最深的一名患者是2岁的藏族小男孩巴白。小家伙因车祸大腿骨折,“当时正在灾后重建,一方面手术室硬件跟不上,另一方面,手术所需的血浆也供应不上,我最后选择用传统的夹板牵引法给孩子治疗,孩子很快康复了。”巴白的爸爸原以为只能去成都治疗,又担心孩子路上遭罪,“安徽医生不仅给治好了,还开了价格便宜效果好的药,特别感谢”。

  3个月时间,徐洪港每天都带着住院医师一起查房、做手术,“护士长开玩笑说,我们去了后中午都不能休息了,很多病能治了,比之前忙太多。当时就觉得,在医疗卫生支援工作上,‘输血’和‘造血’同样重要。”

  2022年8月,徐洪港作为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的一员,来到海拔约4000米的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开启了为期一年的医疗援藏工作。

  初到山南,高原便给他们个“下马威”。氧气含量仅为平原地区的60%,“胸口像压了一块大石头”。大家还在吸氧适应中,便遭遇当地新冠疫情暴发。危急时刻,医疗队不顾缺氧带来的不适,立刻投身抗疫一线。“本来就缺氧,还得穿上全套防护服,进社区做核酸采样、进方舱救治,那段时间大家真的太不容易了。”

  抗疫结束,徐洪港回到山南市人民医院,担任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投入日常工作,徐洪港发现,比海拔4000米更棘手的是当地医疗的“双重困境”:一方面,高原上的藏族同胞大比例有关节问题;另一方面,因习俗和健康观念不同,很少有人来主动求医。

  “不能等病人来,得主动去找患者。”那一年,徐洪港和同事们把山南市下辖的所有区县都跑遍了,进行大骨节病筛查和公益性手术工作。在桑日县的村口,他蹲在地上给藏族大叔检查膝关节,靠藏族同胞翻译,“你骨头外翻了,做个小手术腿就不疼了”;在隆子县玉麦乡,他为“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央宗大姐做了细致的检查,特别敬佩放牧守边的这家人,“虽然现在那里的硬件不错,但气候太恶劣,有机会你一定要去看看,感受什么是‘家是玉麦,国是中国’,会在心中生出一种神圣的责任感。”

  为留下“带不走的队伍”,徐洪港把骨科新技术陆续搬上高原:膝关节镜下韧带重建、半月板缝合、Mako机器人手术直播……每台关节镜手术,他都是边做边讲,术后还带着本地医生索朗格桑、次仁达瓦一起给病人制定康复方案。一年里,他完成了近百台关节镜手术,培养出两名能独立操作的本地骨干;医院骨科也成功申报4项课题,细分出脊柱、创伤、关节、运动医学等亚专科,并入选2024年自治区重点专科培育库。更值一提的是,在他的努力下,该院心内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实现了山南市人民医院零的突破。

  一年援藏时间,徐洪港每一天都是在争分夺秒中度过,他的兢兢业业也得到了肯定,个人荣获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援藏医疗工作者”称号,所在的第八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徐洪港一直将解除患者病痛作为终身使命。回来后,他与藏族同事们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我们常通过网络进行病例分析和探讨,去年山南市人民医院骨科的护士还来安徽交流学习了,现在山南的骨科水平在西藏能排到前三名,我也特别开心,希望有更多优质医疗资源能在高原落地生根,惠及更多群众。”

  父女村医54年接力坚守

  江慧,42岁,六安市金安区城北镇八里杠村卫生室村医,分别荣获2018年度和2022年度六安市“最美乡村医生”。

  感言: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做好手头每一件事。

  “慧子,给我测个血压。”“慧子,感冒药吃完了,再拿一盒。”……每天一大早,六安市金安区城北镇八里杠村卫生室,村民们接踵而至。

  从早晨7点开门,一直到晚上的八九点,江慧常要脚不沾地忙一天。来就诊的村民有感冒发烧的,也有量血压测血糖的……“我有时开玩笑说,大医院医生不一定有我这个小村医知道的病种多,我们村户籍人口2300人,旁边还有厂区,加上外来人口有三四千,啥样毛病都有。我不一定全会治,但一定得知道大概是什么问题挂哪个科,向上转诊才能不耽误治疗,老百姓也才会更信任你。”

  有时村卫生室实在忙不过来,父亲江成满就会过来帮忙,量血压、测体温、查看输液情况,父女俩有序忙碌着。“江医生回来啦,最近身体还好吧。”“江医生,我妈在家念叨呢,说腿疼还想找你看。”

  江慧心里有点“嫉妒”。 1999年她从六安卫校毕业,“子承父业”进了八里杠村卫生室,一干就是26年,六安市的“最美村医”荣誉都拿过两回了,“但只要老爷子在,他才是江医生,我就是小江,没办法。”她哈哈笑了起来。

  时间回到1971年,初中毕业的江成满被公社选中,培养他当村医。“我小学就在村卫生室旁边,记得小时候我爸整天在卫生室忙,但农忙时也得回家插秧抢收,经常睡到半夜有人来敲门,他背上药箱就跟出去,那一代村医很不容易,但十里八乡都很尊敬,所以我打小就很崇拜我爸,后来才读了六安卫校的临床医学科。”江慧说。

  1999年江慧从卫校毕业时,村卫生所的条件好了不少,还装上了各种电子办公设备,江成满就动员女儿回来,“新东西你们年轻人学得快,卫生所条件一天比一天好,年轻人回来大有可为。”刚毕业时,江慧还经常接到同学电话,谁在大医院晋升很快,谁开了诊所收益不错,老爷子每次都打岔,“村里那么多人怎么办?不要只想着钱”。

  提起父女两代村医,八里杠村的村民们赞不绝口,“性格好,服务态度好”是大伙的一致评价。“可能我个性随我爸,凡事不着急。”江慧咯咯笑了。她说基层医疗工作,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不光要看病,还要有耐心和技巧,陪老百姓唠家常,把病情的来龙去脉给“唠”清楚,“一个好医生,不仅能治病,还要能医心。”

  江慧总说自己很平凡,26年的职业生涯,唯一一次流泪还是在抗疫期间。那时要为一位外地回来的大学生连续14天上门采集核酸,有天下大雨,她骑电动车摔倒了,防护服都摔破了,膝盖血肉模糊,她就扶着腰爬上楼做完采集工作,“回来就趴在床上不能动了,因为腰摔伤了。但当时是特殊时期,分区管理,我不坚持,老百姓就会不安心,就那样贴着膏药绑着束腰带,一天假都没请硬扛过来。”

  这时她想到父亲,“我爸退休时说,他最骄傲的就是从医40多年,医疗工作上没出过任何差错。他总教育我,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医疗安全最重要。”

  除了卫生室的工作,江慧还是村里的家庭医生,隔三差五便会去村民家里巡诊。因为害怕耽误其他人来卫生室就诊,她常趁午休时间或晚上上门随访或进行健康教育、用药指导。“慧子,你把这把菜带上,我刚摘的!”“饭快做好了,吃点再走呗!”……江慧说,基层工作就是人心换人心,每次看到村民那么信任自己,就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都很值得。

  

  


原文链接:https://wjw.ah.gov.cn/xwzx/mtjj/5794682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隔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保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保健调查网 w.bjd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153985、010-53387021,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