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生动表达了重阳节的思亲之情。重阳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既承载着敬老孝亲的伦理价值,又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智慧。重阳诗词中的中药意象,从王维的茱萸到陶渊明的菊花,再到杜甫的栗方,这些穿越千年的诗句不仅是审美的载体,更是养生智慧的结晶。
茱萸:遍插辟邪物,原是温通药
“茱萸插鬓花宜寿”,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准确描绘了重阳佩茱萸的习俗。据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今世之以茱萸为佩,云辟除恶气,以御初寒。”从中医药学角度考证,古人重阳所佩多为吴茱萸。其性辛热,味苦,归肝、脾、胃、肾经,《中国药典》明确其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吴茱萸中的吴茱萸碱、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菌、镇痛、止呕作用(详见《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药典》将吴茱萸与山茱萸明确区分:山茱萸性微温,味酸涩,归肝、肾经,功在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神农本草经》记载其“主心下邪气,逐寒湿痹,去三虫”。古人重阳登高佩茱萸,正是取其辛温发散之性,以御秋寒,体现了“治未病”的养生智慧。
菊花:采菊东篱下,清肝明目花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代诗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的佳句,道出了重阳赏菊的传统。据《荆楚岁时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从药学角度而言,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中国药典》明确其具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之效。《神农本草经》将菊花列为上品,谓其“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白居易在《重阳席上赋白菊》中写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不仅描绘了菊花之美,更暗合了其药用价值。现代研究显示,菊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保护心血管等作用(《中华本草》)。重阳时节饮菊花茶,既可清解秋燥,又能平肝明目,是传承千年的养生智慧。
栗子:登高携佳果,补肾强筋骨
“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唐代诗人杜甫在《复愁十二首》中的诗句,揭示了栗子的药用价值。据《名医别录》记载:“栗子,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中国药典》记载栗子性温,味甘,归脾、胃、肾经,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之功。范成大在《重阳后》诗中写道:“栗里归来衣带香,老去方知滋味长”,正是对栗子养生价值的诗意表达。现代营养学研究显示,栗子富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B2等多种营养素,能有效补充能量(《中国食物成分表》)。《本草图经》明确指出:“果中栗最有益,治腰脚宜生食之。”重阳登高携栗子,既可补充体力,又能强健筋骨,体现了古人将养生融入生活的智慧。
供稿单位:四川省针灸学校
北京11月3日电(记者王宾)全国人大...
日前,西安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医疗...
近日,铜川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卫健委、...
10月14日,西北片区跨区域药品现代...
9月23日,商洛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
近日,铜川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