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贯穿于中医药诊疗实践、理论创新与文化传播的全过程,是中医学区别于其他医学体系的根本特质与精髓所在。它不仅为临床实践与理论探索指明了方向,更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审视当下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重技术,轻思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当前培养模式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构建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中医思维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体系失衡
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存在课程设置失衡和经典课程薄弱等问题,如中医思维类课程占比低,多为选修课,学时少、内容浅,缺乏训练融合型课程,核心课程衔接不足;中西医课程同步开设导致知识冲突,难以形成系统的中医思维体系;经典课程学时偏少,配套临证研究课程匮乏,实训占比低,临床实践缺失,导致学生经典应用能力不足,难以将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
实践链条薄弱
目前高等中医药教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存在时机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和指导不足与资源受限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实践时机滞后。教学模式为“先理论后临床”,学生接触临床晚,总实践时长占比低,大五集中实习难以弥补前期实践缺失,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思维培养滞后于知识积累。二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先理论后实践导致临床应用困难,实验实训以单项训练为主,综合设计性内容少,缺乏临床衔接,难以形成系统化的临床思维能力。三是指导不足与资源受限。早期实践缺乏专人指导,实习期间带教因医疗任务重而流于形式,学生动手机会少;教师创新意识薄弱,难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医本质,影响了中医思维的培养效果。
培养模式僵化
一是教学方法僵化。目前授课仍以传统填鸭式教学为主导,线上资源利用率低,混合式教学引导不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二是考核评价片面。考试设计以知识记忆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考题及标准化病人(SP)引入,终结性评价无法反映临床能力。考核反馈缺失,难以形成教育闭环,制约了中医思维的系统培养。
提升中医思维的应对策略
完善课程体系,强化经典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
一是丰富课程类型。增开传统文化、史学类通识课程及中医思维构建类补充课程;开设中医思维与能力融合课程;建立中医学基础等课程群知识图谱,打通知识通路。调整课程安排,实施“先中后西”策略,一年级纯中医教学,后续西医课程作选修;适当增加中医类课程学时,建议中西医课程学时比为7:3,夯实中医思维基础。二是强化经典教育。增加中医经典课程,为经典课程安排实训与临床实践课,完善仲景特色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在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中深化对中医思维的理解和运用。
构建全周期实践链,推行"早临床、多临床"模式
一是改革实践模式。探索临床实践教学新模式,加大实践比例,采用“大一跟师随诊、大二跟师试诊、大三跟师商诊”及“早期见习、中期跟师、后期实习”模式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在真实临床情境中培养中医思维能力。二是增加实践时长。利用假期开展门诊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供早临床机会;调整理论实践学时比至1:1,增加实训教学占比,改变教学阶段划分,理论课安排实训环节。加强实训建设,增加实训项目与时长,开放实训室,开展多技能实训;引入虚拟仿真实训项目,采用电子模拟系统及标准化病人教学,以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考核,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三是实施导师制。入学安排双导师(学业导师、师承导师),融入师承教育;规范临床带教,构建案例库,引入中医临床思维训练系统;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指导能力和中医思维素养,确保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系统培养中医思维。
创新教学方法,引入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培训,采用以问题或项目为导向的教学(PBL)、案例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方法;依靠信息赋能,新建扩建教学资源库,引入优质资源,邀请名医讲座,利用虚拟仿真等技术引导学生培养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二是改革考核评价。采用多元化考核形式,如开卷、论文、病案考试等;多用真实病案教学,建设病案题库;扩大形成性考核比例,推行综合病例考核模式;完善考核反馈机制,构建教学闭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促进学生持续改进和中医思维能力的提升。■
北京11月3日电(记者王宾)全国人大...
日前,西安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医疗...
近日,铜川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卫健委、...
10月14日,西北片区跨区域药品现代...
9月23日,商洛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
近日,铜川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