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家孩子一玩手机就停不下来,上课坐不住、作业写不完,是不是电子产品惹的祸?”在儿科门诊,这样的疑问几乎天天出现。随着手机、平板、电视全面“入侵”童年,多动症(ADHD)的发病率也逐年攀升。电子产品到底是伤肝还是伤脾?中医带你一探究竟。
一、肝与脾,谁才是“第一受害者”?
中医认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这是生理特点,也是疾病的突破口。
1.伤肝: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屏幕画面高速切换、内容刺激;久而久之肝气化火;孩子会出现头胀、眼红、烦躁;这些正是多动症的核心表现。
2.伤脾:脾主运化,主肌肉、主思。孩子久坐不动,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思则气结”;致使痰湿内生、上蒙心窍,注意力自然涣散。
一句话总结:电子产品先“激肝”,再 “困脾”,肝风夹杂痰火,共同导致了孩子多动的问题。
二、屏幕是如何影响孩子的?
1.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入睡难、睡眠浅→肝肾阴虚,虚火上扰;
2.碎片化信息轰炸→心神被“切割”,无法持续专注;
3.即时奖励机制(点赞、通关)→多巴胺频繁释放,对普通课堂刺激“脱敏”。
结果:孩子夜晚难以入睡,白天更加躁动,形成“越刷手机越兴奋,越兴奋越刷”的恶性循环。
三、家长如何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1.限定时间:3-6岁儿童,每日使用时长≤30分钟;小学生每日≤1小时,饭后、睡前禁用。
2.注意力转移:放学后先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跑步、跳绳、踢毽子,疏肝风、健脾气;阳光促进多巴胺正常代谢,晚上更好入睡。
3.护眼养肝:“20-20-20”法则——每使用电子屏幕20分钟,抬头看20英尺(约6米)外的物体20秒;清脑明目。
4.食疗辅助:可给孩子食用小米山药粥、胡萝卜蒸蛋;,甘味入脾,助运化;睡前1小时温热水泡脚,加艾叶、菊花,引火下行,敛阳入阴。
四、给家长的“情绪屏保”
孩子的问题常是家庭系统的“报警器”。若父母自己也机不离手,却要求孩子自律,无异于“火上浇油”。中医讲“正己化人”,家长先做榜样,设立“家庭电子宵禁”,通过亲子共读、搭积木、写大字等方式,用“静”的活动替代“躁”的刺激,阴平阳秘,孩子自然专注平和。
结语
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有度”。肝得疏泄而不亢,脾得运化而不滞,阴静内守,阳动有序,孩子才能在真实世界里专注成长,而非在屏幕中“肝风飘摇”。今天开始,给孩子的肝和脾同时“减减负”,让眼睛有光,也让心灵有光。
日前,西安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医疗...
近日,铜川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卫健委、...
10月14日,西北片区跨区域药品现代...
9月23日,商洛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
近日,铜川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202...
为深入开展监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