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以调为补”,避免壅滞脾胃、助湿生热

时间:2025-10-21 19:37:10 作者:佚名

  秋风一起,朋友圈便开始流行“贴秋膘”。羊肉汤、老母鸡、各种滋补膏方轮番上阵,仿佛不吃得油光满面,就对不起这个收获的季节。

  然而,不少人在大补之后,却出现了腹胀、便秘、口干舌燥甚至失眠等症状。这是为什么?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中医的“秋补”绝非简单粗暴地“贴膘”,其核心智慧在于顺应秋季“收敛”之性,通过调养使人体气血阴阳达到新的平衡。

  盲目进补,如同给一个已经堵塞的仓库强行塞货,只会导致“壅滞”,越补越虚。

  

  

  一、 为何“补”不对路反成害?

  秋季天气干燥,人体易耗伤津液(属阴的一部分),同时夏季的湿热可能尚未完全消退,脾胃功能也因暑热消耗而偏弱。此时若不顾身体内在环境,盲目食用大量滋腻、温燥的补品,极易导致:

  1、壅滞脾胃

  脾胃是运化水谷精微的枢纽。肥甘厚味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脾失健运,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大便黏滞。

  2、助湿生热

  体内原有湿气遇滋腻补品,会郁而化热,出现口干口苦、痤疮、烦躁等症状。

  3、虚不受补

  源于身体气血不足兼有壅滞,或脾胃功能过于虚弱,无法有效运化和吸收补品的精华,反而会将其视为“垃圾”滞留体内,加重原有不适。

  真正的“补”,是为身体扫清障碍、恢复其自身平衡运转的能力。

  

  二、看经方如何“以调为补”

  经方不追求一味地“加”,更注重“调”与“通”。让我们看看经典是如何做的。

  1、先清“淤堵”,再谈进补——桂枝汤(《伤寒论》)

  秋季昼夜温差大,人体腠理开合容易失调,表现为轻微怕风、汗出不当、周身不适、食欲下降。这就像是房子的门户开关不利了。

  桂枝汤虽不是大补之方,却被尊为“群方之魁”。它调和的是人体最基础的营卫气血阴阳。桂枝汤中,桂枝助阳,芍药益阴,两药相合调和营卫;生姜、大枣、甘草健脾和中,鼓舞胃气。它通过调和体表的气血阴阳,恢复人体固有的防御和适应能力,为后续任何进补打下坚实基础。

  2、补中寓通,动静结合——薯蓣丸(《金匮要略》)

  这是张仲景专为“虚劳诸不足”设立的方子,完美诠释了“调补”。方中虽用了山药(薯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等大量补益气血脾胃之品,但同时也配伍了柴胡、桂枝、防风等疏泄散邪,神曲、豆卷消食健脾,杏仁、白蔹等宣散通气。

  整个方子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在补充气血的同时,保证了气机流通的道路畅通无阻。适用于素体虚弱,或病后、产后,以及夏季消耗过度,以致气血阴阳俱虚,且兼有轻微风邪或气机不畅者,入秋后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3、温阳散寒,调和肝脾——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

  这是一首经典的食疗方,羊肉温补气血;当归补血活血,让补进去的血流动起来;生姜温中散寒,兼能去除羊肉的膻味,其辛散之性也能防止过于壅补。

  此方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在温暖身体的同时,兼顾了血的生成与运行,调和了寒与虚的平衡。对于辨证属血虚寒凝,见手足不温、畏寒、腹中冷痛,或产后血虚腹痛者尤为适宜。

  

  

  三、秋季如何平衡膳食进补

  1、首重脾胃

  无论吃什么,先问问自己的脾胃是否受得了。多吃山药、南瓜、小米、莲子、白扁豆等健脾和胃的食物,为“受补”铺路。

  2、滋阴润燥为先

  秋季主令是“燥”,补水比补油更重要。银耳、百合、梨、蜂蜜、芝麻等滋阴润肺的食物是基础功课,能有效防止燥邪伤阴,平衡进补可能带来的温燥。

  3、循序渐进

  进补应像“文火慢炖”,而非“大火爆炒”。从平和的食物开始,观察身体反应,再逐步调整。

  4、畅通气机

  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八段锦)是最好的“调补药”,能促进气血流通,防止补品壅滞。保持心情舒畅,肝气条达,也有助于脾胃运化。

  5、辨证施补(最重要)

  辨证属气虚者,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汗出等,食疗可重在补益脾气、肺气(可食粥加入黄芪、党参)。

  辨证属血虚者,见头晕眼花、面色无华、心悸失眠等,食疗可重在养血(可适当食用龙眼肉、大枣、动物肝脏)。

  辨证属阴虚内热者,见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潮热盗汗等,食疗可重在滋养肺胃之阴(可用沙参、麦冬、石斛煲汤)。

  辨证属阳虚者,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清长等,食疗可重在温阳(当归生姜羊肉汤是不错的选择)。

  

  小结

  总之,这个秋天,让我们放下对“贴秋膘”的执念,转而学习疏通道路(调畅气机),强壮枢纽(健脾和胃),再根据自身情况补充精微,恢复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与脏腑的通畅功能。■

  


原文链接:http://szyyj.gd.gov.cn/zyyfw/ysbj/content/post_478659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隔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保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保健调查网 w.bjd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153985、010-53387021,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