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坚持党建引领,以“守正创新、资源整合、文化赋能”为主线,探索出一条“党委领导、多方协同、服务群众”的改革路径,不断提升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红岩院区实景坚持党委领导,构建“三位一体”改革体系一是制度筑基,织密权力运行“防护网”。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修订完善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建立权力、风险、监督“三张清单”和“1+10”联动监督体系,形成“一项权力一套制度、一个风险一套措施”的闭环管理。创新“季度监督+半年度考核”机制,将党建与业务考核深度融合,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二是组织赋能,激活基层党建“红细胞”。印发《党支部参与重大决策制度》等文件,推动党支部参与科室管理。坚持“把支部建在科室上”,党支部由10个增至60个。围绕“强双基”开展基层党支部“争先创优”行动,创建样板党支部4个,打造“一支部一品牌”特色品牌27个,构建“党委领导、党支部落实、党员示范”三级管理体系,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提质增效。
三是人才强院,打造中医传承“生力军”。实施“三航”人才培养工程,分层分类遴选培养带头人。建设“卓越班”“西学中班”“岐黄学堂”及“国医大师”等名医传承工作室,构建“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培养体系;引进高层次人才18名,强化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
坚持守正创新,探索融合发展改革路径一是跨界融合,首创“三方共建”新模式。与贵州省民政厅、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合作,托管贵州省荣军优抚医院、贵州省肢体康复中心,三方共建“红岩院区”,人、财、物实施统一管理,构建军民融合、中西医结合、民政优抚与康复事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与贵州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签署协议,联合创办儿童康复教育示范基地,开启集儿童医疗、康复、教育、科研于一体的新发展模式。
二是强化内涵,学科专科建设再添发展新动能。强化学科专科内涵建设,孵化培育、重点打造“品牌学科专科”“优势学科专科”。完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科学实验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建设及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认证备案,获批博士后工作站、贵州省经典名方医疗机构制剂中心,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获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立项,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工作站、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相继落户医院。
三是数字赋能,构建智慧医疗服务新平台。以信息化建设赋能精细化管理,打造“一院四区”集成平台和数据中心,建成移动医生工作站,推进病案无纸化建设,上线康复治疗系统、智能病房鸿蒙系统、移动护理系统。率先完成检查检验结果共享系统改造,在省内首家启用慢特病医保患者自助挂号缴费、线上医保支付和微信医保亲情账户移动支付等功能,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坚持利民导向,谱写健康服务改革篇章一是资源下沉,辐射基层“最后一公里”。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开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远程门诊,开通“国医大师、省级名中医”黔西南州专属号源。定期派遣党员业务骨干,对口帮扶全省12家县级中医院;联合64家县级医院,成立医联体。
二是文化浸润,擦亮中医特色金名片。组建中医文化宣讲团,开展“中医中药·护佑健康”义诊活动。创新开设“太极拳康养营”,免费推广八段锦、太极拳传统养生保健功法;推出“药师开讲”“节气养生”等品牌宣传栏目;研发推广中医药特色茶饮(茶补补)、药膳(汤补补)等药食同源产品,一体推进中医药文化和健康养生理念的普及。
“中医中药护佑健康走进毕节”大型义诊活动现场
三是公益担当,筑牢百姓健康守护屏。建设运营省孤残儿童康复中心,依托“助康工程”等公益项目,年均免费开展康复医疗服务1300余人次。开设“夜间门诊”5年,累计服务患者17万余人次。
日前,西安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医疗...
近日,铜川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卫健委、...
10月14日,西北片区跨区域药品现代...
9月23日,商洛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
近日,铜川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202...
为深入开展监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