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弓形虫感染,都是“吸猫”惹的祸吗?

时间:2025-09-15 21:12:25 作者:佚名

  

  

  在萌宠备受青睐的当下,猫咪以其独特魅力成为众多人生活中的挚爱,准妈妈们也不例外。然而,孕期弓形虫感染这一隐患,却让准妈妈们在与猫咪亲密互动时心存顾虑。那么,孕期弓形虫感染真的是“吸猫”惹的祸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究孕期弓形虫感染的真相,做好预防和应对,科学对待孕期与猫咪的关系,守护自身和宝宝健康。

  一、传播途径

  1.猫与弓形虫的特殊关系

  猫咪在弓形虫的传播中确实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并非所有猫咪都会传播弓形虫。

  弓形虫的一生较为复杂,它有多种形态,其中猫科动物(主要是家猫)是弓形虫的唯一最终宿主,即弓形虫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猫主要通过食用了感染弓形虫的动物(啮齿类动物)或生肉,以及接触感染和母体传播等方式感染弓形虫。弓形虫在猫肠道内发育成熟,随粪便排出卵囊,这些卵囊极其微小,肉眼难以察觉,却能在环境中存活数月。准妈妈若不慎接触到感染猫的粪便,比如清理猫砂盆时未防护得当,弓形虫便可能经口摄入体内。

  不过,并非每只猫都会感染弓形虫;即便感染,通常大多数猫在首次感染后的两周内排出的卵囊才具有传染性,且这些卵囊需在外界适宜环境下“孵化”一段时间(2-4天左右)才具有传染能力,所以不是接触了感染弓形虫的猫就一定会被传染。

  2.其他传播途径

  除猫之外,弓形虫还有其他多种传播途径。

  一是弓形虫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故受感染的母亲可感染胎儿。

  二是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如猪肉、羊肉、牛肉等,若其中含有弓形虫包囊,烹饪时未能彻底杀灭,人食用后便可能被感染。

  三是饮用被污染的生水,以及接触被污染的土壤、未洗净残留虫卵的蔬菜水果等,同样存在感染风险。

  四是通过器官移植、输血感染传播,此类传播途径较为少见。

  二、弓形虫对于孕妇与胎儿的危害

  弓形虫是一种机会致病寄生虫,人感染后的症状与人体免疫功能状态有关。

  1.对孕妇的影响

  多数免疫力正常的孕妇感染弓形虫后,症状可能较轻微,类似流感,如低热、乏力、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等,通常一段时间后可自行缓解。

  但少数情况下,可能引发严重问题,如视网膜脉络膜炎影响视力、脑炎导致头痛呕吐等、肺炎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等,威胁孕妇身体健康。

  2.对胎儿的危害

  弓形虫可突破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危害程度与感染孕周紧密相关。孕早期感染,流产、死胎风险高;孕中期感染,可能致使胎儿发育异常,如脑积水、小头畸形、小眼畸形、智力发育迟缓等;孕晚期感染,胎儿出生后可能面临黄疸、肝脾肿大、肺炎、眼部病变等。

  三、预防措施

  1.宠物管理

  孕前检查:家中养猫的准妈妈备孕前应带猫检测弓形虫,若感染及时治疗。

  日常护理:定期为猫驱虫,提供干净的食物和水,保持环境清洁,避免猫外出捕食或接触其他可能感染的动物,如流浪猫、老鼠等。减少准妈妈与猫的亲密接触,不要让猫舔舐脸、手等部位,也不要与猫共用餐具、寝具等。

  清洁工作:准爸爸尽量承担清理猫砂盆任务,若准妈妈清理,务必戴手套,清理完毕后及时将手套和猫砂一起密封丢弃,并仔细洗手。保持猫砂盆的清洁,每天至少清理一次,定期更换猫砂。

  2.个人卫生

  勤洗手:接触宠物、土壤、生肉等后,用肥皂和流动水认真洗手。

  厨房卫生:做到生熟分开,定期清洁厨房环境和餐具。

  肉类烹饪:确保肉类煮熟煮透,避免食用生肉或未熟透肉类制品。

  蔬菜水果清洗:食用前充分清洗浸泡,去除残留虫卵和污染物。

  3.定期体检

  孕前和孕期按医生建议定期进行弓形虫检查,孕前和孕早期检测弓形虫抗体,检测阴性者孕中晚期复查。常用免疫血清学检查,必要时采用PCR检测等。

  四、感染后的应对措施

  准妈妈若怀疑感染或体检异常,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怀孕情况,以便医生综合评估,并遵医嘱按时服药和复查。

  五、常见问题解答

  1.孕期可以养猫吗?

  孕妇如选择孕期留宠物在身边,要科学养宠,加强管理和预防。若担忧或无法做好预防,可考虑寄养。

  2.弓形虫感染一定会导致胎儿畸形吗?

  不一定。胎儿感染风险和后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孕期应尽量避免感染,感染后及时就医治疗并监测胎儿情况。

  3.家里没有宠物就不会感染弓形虫吗?

  不是。食用未煮熟食物、接触污染物品等也可能感染,日常仍需注意全面预防。

  4.如何判断宠物是否感染了弓形虫?

  应带宠物到医院进行专业检测,特别是发现宠物出现异常症状时,及时检测;若发现有感染的,需给予治疗并加强宠物管理。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


原文链接:https://wjw.fujian.gov.cn/ztzl/jkjy/wsrxc/202503/t20250303_6771420.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隔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保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保健调查网 w.bjd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153985、010-53387021,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