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州市泗县大庄镇中心卫生院,53岁的李大姐接受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四天就已出院回家。在安庆市太湖县城西乡卫生院的中医馆,艾草香气萦绕中,71岁的马大爷正在接受针灸治疗,困扰他多年的关节积液问题在数次治疗后已明显缓解。
近年来,面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足与群众健康需求升级之间的矛盾,安徽省坚持需求导向、政策赋能、能力匹配、错位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系统性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专科建设。如今,安徽省越来越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步入“全科医疗+特色专科”的轨道,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专科群,以专科能力提升带动基层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更好守护群众健康,也收获了群众在基层就诊时一个个满意的赞许。
政策赋能 探索“专科兴院”路径
2024年初,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对全省乡镇卫生院进行分类管理和建设,重点支持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作用的一类乡镇卫生院建设;对于常住人口20万以上、区域面积较大、县城不在县域中心、县级医院服务覆盖能力不足的县,在县城之外选择1至2个一类乡镇卫生院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使其基本达到县级医院服务水平。到2025年,全省1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要达到一类标准。
在政策赋能支持下,安徽省淮南市根据区域医疗资源布局情况,合理确定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进一步细化建设目标。如,目前淮南市70家乡镇卫生院中,一类卫生院达7家;其中,寿县建有3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凤台县、潘集区各建设1个、2个县域医疗次中心。这种分层定位、精准施策的管理模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专科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2025年,安徽省财政厅统筹1.4亿元用于市县两级公立医院转会诊中心、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等建设,并计划在3年内持续投入4.2亿元助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专科建设。
结合区域疾病谱和资源禀赋,安徽省各地积极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新路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安庆市岳西县通过调研发现,受特殊地理环境与居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天堂镇卫生院每年有一氧化碳中毒病例30余例、脑血管疾病患者200余人、结石病患者门诊量500余人次,对此,该县在天堂镇卫生院打造体外碎石中心、高压氧治疗中心等六大特色专科,有效满足当地群众多种健康需求。芜湖市南陵县采取“资源下沉+专科孵化”模式,安排近50名县级专家驻点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近180名县级医生参与家庭医生签约,通过“师带徒”模式培育基层专科骨干。安庆市桐城市选择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服务项目,打造“一院一品”特色专科,城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夜门诊年接诊量达7000余人次,被评选为安庆市首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专科。
提档升级 实现“三重功能”跃升
通过强化特色专科建设,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错位式发展、医联体共建、中医药服务拓展三重功能跃升。
错位式发展,激活区域服务枢纽功能。南陵县推行“一院一品”策略,根据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区位特点和人群需求精准培育专科,其中籍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年门诊量达10万余人次,工山镇中心卫生院精神科近年来累计收治患者近千人次,弋江镇中心卫生院口腔科获评市级基层特色专科。蚌埠市怀远县龙亢镇中心卫生院开设了血液透析、微创外科等特色专科;唐集镇中心卫生院可独立开展胃镜检查、妇科产后康复等业务;双桥集镇中心卫生院在骨科疾病治疗方面具备优势,能开展人工膝关节、髋关节置换等三四级手术。这种错位式发展,不仅避免了区域内恶性竞争,更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辐射周边的专科服务枢纽。
医联体共建,构建有序转诊网络。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帮扶下,六安市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通过“品牌、技术、管理”三平移,打造肿瘤放疗中心、多学科诊疗中心等特色科室。这种“省县共建”模式使疑难重症患者在县域内即可获得省级水平的专科服务,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特色专科则承接术后康复、慢性病管理等下沉服务,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助推分级诊疗。安庆市宿松县中医院与河塌乡卫生院联合辖区村卫生室,启动“慢性病管理服务下沉”专项行动,明确“县中医院技术支撑、乡镇卫生院统筹管理、村卫生室精准服务”的三级联动机制,确定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核心的防控网络,通过定期入户随访、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及双向转诊,构建“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服务体系,推动慢性病管理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中医药服务拓展,开辟医防融合新路径。太湖县城西乡卫生院依托县中医院资源,把中医馆打造成“两病”(高血压、糖尿病)一体化管理基地,将针灸、推拿等中医药适宜技术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度融合,形成“诊疗—康复—健康管理”服务闭环。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专科建设中成为独特的竞争力。滁州市南谯区龙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建设数字化中医馆,运用“人工智能+中医药服务”新模式,促使业务量持续增长。
整合重组 县域资源协同共享
特色专科建设绝非简单的科室挂牌,其背后涉及县域资源协同共享、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设备配置标准升级等一系列支持政策。
2025年,安徽省加大投入,重点支持15个省级示范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影像诊断、检验检测等县域资源共享,带动全省123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标准化建设提质升级。合肥市肥东县古城镇中心卫生院着眼当地群众的就医需要,将骨外科、内镜科打造为特色科室,在医共体支持下,现已能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及针对坏疽性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的复杂手术;滁州市定远县炉桥镇中心卫生院儿科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可实时获得县级医院专家指导,使患儿在基层也能获得精准诊疗。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化,以专科为核心构建“预防—治疗—康复”模式,将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大健康管理模式转型。
2023年,安徽省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计划到2026年,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大学生村医。霍邱县与安徽医科大学合作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人才双向培育机制”,由省级专家常驻带教,定向培养当地医学生,解决了人才短缺的核心问题。通过专科人才培养,部分能力较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具备实施二级常规手术、急危重症初步抢救、疑难病鉴别转诊等能力。
按照安徽省相关政策标准,一类乡镇卫生院需配备计算机断层扫描(CT)机、数字化X线摄影成像(DR)机、彩超机等设备,以及不少于10种中医诊疗和康复设备。安庆市宿松县孚玉镇卫生院针对服务人口多的特点,配置了超高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64排128层螺旋CT、高清电子胃肠镜等诊疗设备,满足当地居民就医需求。滁州市全椒县二郞口镇中心卫生院精神科、古河镇中心卫生院肾内科均配置了专业诊疗设备,使基层专科服务规范化水平持续提高,患者外转率显著降低。
9月16日至17日,国家药监局党组书...
9月16日晚,第七次金砖国家总检察长...
为助力我市医疗器械产业国际化发展,推...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检查员队伍专业化...
现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级传染病专...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