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耳垢是被低估的“耳朵卫士”

时间:2025-09-15 20:57:18 作者:佚名

  棉签一转,耳勺一掏,那种酥麻感让人感到舒坦。但你知道吗,这个看似日常的“小动作”可能会危害你的听力健康。

  今天,深圳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的医生们来和大家分享关于“掏耳朵”的真相与误区。

  

  

  耳垢:被低估的“耳朵卫士”

  耳垢,书面语称为“耵聍”(dīng níng), 这个由外耳道皮肤腺体分泌的混合物(油脂、蛋白质、脂肪酸、胆固醇等),其实是耳朵精心设计的天然防御系统,它有以下作用。

  1. 物理屏障

  黏性耵聍能有效黏附隔绝灰尘、细菌,甚至小飞虫,阻止它们深入耳道,伤害娇嫩的鼓膜。

  2. 化学防护

  耵聍呈弱酸性,能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是天然的“抗菌剂”。

  3. 保湿润滑

  保持耳道皮肤湿润,防止干燥瘙痒。

  4. 声波缓冲

  对传入的强声波有一定缓冲作用,保护听力。

  并且,我们的耳朵是具备“自洁功能”的。当我们咀嚼、说话、打哈欠时,耳道皮肤会带着表面的耵聍薄片,像传送带一样缓慢向外移动,最终自然脱落排出。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耳朵不需要经常动手去“清洁”。

  

  经常掏耳朵的“快感”背后,藏着多重风险

  为什么掏耳朵让人感觉很舒服?因为外耳道布满敏感的迷走神经末梢,轻微刺激能带来愉悦感。但这份“快感”的代价可能带来风险。

  01、制造“栓塞”,堵塞耳

  这是最常见的问题。用棉签、挖耳勺掏耳,往往会把松散的耵聍推向耳道深处,反复压实,最终形成坚硬的耵聍栓塞。导致耳闷、耳胀、听力下降、耳鸣。

  02、划伤耳道,引发感染

  指甲、不洁的工具或用力过猛,极易划伤娇嫩的外耳道皮肤。一旦破损,细菌、真菌容易乘虚而入,引起外耳道发炎。症状包括剧烈耳痛、瘙痒、流脓等。

  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可能发展为严重甚至致命的坏死性外耳道炎。

  03、刺穿鼓膜,听力损伤

  掏耳工具进入过深,或旁人意外碰撞,极易刺穿鼓膜。这将导致突然的剧痛、耳聋、耳鸣、眩晕。虽然部分小穿孔可自我愈合,但太大的穿孔就需要进行手术修补,听力损失可能是永久性的。

  04、刺激病变,埋下隐患

  长期、反复的物理刺激(尤其使用不洁工具),是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的重要因素。虽然大部分是良性,但存在恶性病变的风险。

  05、“越掏越多”的恶性循环

  掏耳工具的摩擦刺激,反而会促进耵聍腺分泌更多耳垢,让你感觉“怎么掏也掏不干净”。

  06、交叉感染风险

  在采耳店使用消毒不严格的工具,是传播真菌、细菌甚至HPV病毒(导致乳头状瘤)的常见途径。科学护耳,应该这样做

  那么,耳朵痒了、感觉有耳垢怎么办?请牢记:

  01、基本原则

  能不动手,就不动手。相信耳朵的自洁能力。绝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主动清理。

  02、只清洁“看得见”的地方

  洗澡后用毛巾或纸巾轻轻擦拭外耳廓和耳洞口即可,不要将任何东西(棉签、挖耳勺、手指)伸进耳道。

  03、油性耳垢/易栓塞者

  如果医生确认你是油性耵聍或容易形成栓塞,可以遵医嘱定期使用滴耳液(如碳酸氢钠溶液)软化耳垢,帮助其自然排出。切勿自行灌水冲洗。

  04、游泳/沐浴后

  头部向一侧倾斜,轻轻牵拉耳廓,单脚跳,让水自然流出。或用吹风机低温档、距离20厘米以上,轻轻吹干耳道口。保持耳道干燥。

  05、耳朵痒可以这样做

  试试轻轻按揉耳屏(耳朵前方的小突起)或牵拉耳廓;如果持续瘙痒超过几天,请及时就医,可能是湿疹、真菌感染或其他问题,需要专业诊断治疗。

  06、医生有安全的清理方法

  在耳内镜直视下用专业工具取出、生理盐水冲洗、负压吸引等。

  善待耳朵,就是保护宝贵的听力。下次耳朵痒时,请想起耳朵强大的自洁能力和我们脆弱的耳道——管住手,必要时找医生,才是明智的“护耳之道”。■

  


原文链接:http://szyyj.gd.gov.cn/zyyfw/ysbj/content/post_477205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隔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保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保健调查网 w.bjd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153985、010-53387021,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