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统筹推进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启动了中医药强省战略。召开了全省中医药大会,强调努力推动贵州从中医药资源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颁布实施《贵州省中医药条例》,为中医药发展提供制度依据和法律保障;印发《贵州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擎画好中医药发展总体布局;出台《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些举措为推动贵州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抗疫三年多来,贵州省始终高度重视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全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入疫情防控救治,多措并举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切实增强卫生健康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
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
初春时节,在黔西县五里乡新法村头花蓼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碌着翻地、播种、覆膜……开启了新一年的种植模式。头花蓼作为贵州少数民族药材,具有解毒散瘀的作用,在实践中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效。
村民在种植中药材
俗话说,“北有长白人参,南有九华黄精。”连日来,在沿河自治县大芳花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种植的黄精基地里,工人们正趁着“天公作美”,种植着黄精。正在劳作的工人朋友表示,春季复苏,黄精萌发生长能力强,容易栽培,生长速度快。黄精又名黄鸡菜、老虎姜、鸡爪参等,药用植物,具有补脾、润肺生津的作用。
近年来,贵州省围绕中药材特色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794.16万亩(林下种植134.35万亩)、产量290.21万吨、产值271.6亿元 ;较2021年分别增长分别同比增长2.92%、8.63%、6.85%;与2018年相比,种植面积增长三分之一、居全国第二,产量、产值均实现翻番。
同时,全省有10个省级产地初加工示范基地,共有298家规模化初加工经营主体(企业、合作社、大户)。全省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能力78.89万吨/年,与2018年相比,增幅86.1%。
其中,铁皮石斛、灵芝、天麻列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发布相关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全省现有试点生产企业70家,已上市以铁皮石斛、灵芝、天麻为原料的饮料、酒类、面条、代用茶、蔬菜制品、糖果、饼干等7类食品,生产销售120余吨、产值7000万余元。
此外,还发布《贵州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建设标准》,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10个,开发中医药经典旅游路线11条;成立森林康养工程研究中心,指导全省森林康养中医药创新发展,建设中医药森林康养(试点)基地78个,12家森林康养试点基地专门设立中医药养生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2022年,全省接待康(疗)养1327.6万人次。
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2022年7月20日,喜讯从北京传来——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何成瑶获“国医大师”称号;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丁丽仙,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袁金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凌湘力获“全国名中医”称号。
这既是国家对贵州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肯定,也是对进一步推进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激励和鼓舞。
贵州中医药人才蓄水池逐步建立。现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7人。并搭建了良好平台,设立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传承学术经验,培养中医药人才,促进全省各地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2月17日,何成瑶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黔南工作站落成。国医大师工作站将帮助黔南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中医学术水平及影响力。
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揭牌仪式
2月11日,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揭牌。广东省中医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医医院,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年服务患者量连续20多年位居全国中医医院第一,连续9年蝉联全国中医医院竞争力排行榜榜首。
粤黔两地共建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中医院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提升优质资源可及性和普惠性的重要战略布局和重大举措。
据了解,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挂牌投运后,广东省中医院将先进的技术力量、优秀的管理经验和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引进贵州、留在贵州,将实现国家顶级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补齐贵州中医优质医疗资源的短板,提高贵州省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有效降低和减少患者跨省外转就医现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需求。
同时,贵州还在全国率先建立追试制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衔接,新增确有专长医师235人;“黔医人才计划”(“脊梁”“育林”)第一批25名学员顺利结业培训,并启动第二批培训;7家“西学中”基地招录培训1600余名学员;组织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培训464名;获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6名、继承人52名;确定第四批贵州省名医传承项目指导老师90名、继承人180名。
截止2022年底,全省中医类专业高级职称人数增加至2062人,较2021年提高1.5%;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0.46人,较2021年提高2.2%。
织密基层中医药服务网底
春季天气多变,甲流患儿增多。黔东南州麻江县杏山镇村民罗女士的孩子患上感冒,咳嗽不止。作为家长,罗女士格外揪心,为此,她带着孩子来到家门口的杏山卫生院中医馆寻求良方。中医馆的中医师对患儿进行针对性地治疗三天后,患儿症状明显好转。
为患者进行中医特色治疗
“中医比较安全,药性比较温和,疗效也好,来杏山中心卫生院看病可以报销,做一次推拿和贴药,只要30多块钱。”罗女士说。
对于麻江群众来说,“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到基层卫生院中医馆就医也成为了大家的首选,基层卫生院中医馆使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简、便、廉、优”的中医服务。
为了不负群众信任,给群众提供更好的中医药服务,创建于2006年的杏山中心卫生院中医馆不断完善管理和硬件条件,开设了中医推拿刮痧、中药饮片、拔罐等10类42种中医诊疗技术,开展了艾灸、针灸、穴位贴敷等中医药特色诊疗项目,陆续配备了20余台中医诊疗康复设备,被评为贵州省2021年度示范中医馆。
目前,杏山中心卫生院中医馆共有医护人员9名,通过专家的指导,自身的刻苦钻研,他们的业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中医馆的医护人员也在坚持学以致用,服务群众,医生不仅在医院坐诊,还会到辖区内的群众家中,为群众提供上门诊疗服务,使群众享受到更便捷、优质的中医诊疗服务。2022年,该中医馆总的治疗人数有2000多人,住院的有400多人,提供中药服务和中药治疗的诊疗基数在逐年提升。
麻江县杏山中心卫生院中医馆的欣欣向荣,是我省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蓬勃发展的缩影。截至目前,全省基层中医馆建设项目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有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
据悉,通过提质增效,我省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有了新提升。过去一年,贵州省新增1家省级中医院、2家县级中医院、2家二甲中医院;建设中医特色专科37个、省级示范中医馆88个,建设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站)5个。还实施‘中医药双百千万’工程,在全省遴选并建设100个中医优势专科(中医重点专科),创建100个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遴选1000名左右中医药骨干人才,开展‘千名医师讲中医’等。”安仕海表示,下一步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上,将推进建设20个以上省级中医优势专科、28个省级示范中医馆,推进6个省级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点建设;积极培育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推进建设20个以上省级中医优势专科、28个省级示范中医馆。
同心聚力共筑中医药防疫屏障
抗疫三年,中医药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全世界有目共睹。
贵州省始终高度重视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的作用,在建立和调整新冠疫情防控救治领导机制中,均把中医药纳入领导机制中统筹考虑,确保中医药在统一指挥、协调、调度下开展防控救治工作。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成立领导小组,建立片区责任分工机制,指导省内9个市州中医药抗疫工作。建立完善了省、市、县级中西医专家协同协作机制,建立中医专家查房制度、巡诊制度,落实完善中西医结合“四有”模式,全面推动收治患者的医疗机构建立健全中西医共同参与、全程协作的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
药师们正在为中药防疫方配药
在严格按照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和应用“三药三方”的基础上,贵州根据本地气候和人群体质特点,研究制定、实时更新调整中医药防治参考方案、方舱医院中医药应用参考方案和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遴选新冠感染预防方、治疗方、中成药,发布中医非药物疗法视频,供临床一线和居家感染者参考使用。
贵州还建立健全省疫情防控工作中医专家组,建立由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省级中医专家组成的3个专家组,分片包干指导全省疫情防控相关中医工作。2022年12月,根据疫情新形势,实施“百千万”五级医务人员进基层强能力行动,推动省、市、县优质医疗中医资源下乡进村五级联动,落实“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全力做好保健康、防重症各项工作。
抗疫三年间,贵州卫生健康、医保、药监、中医药等多部门联动,全力支持中医药介入新冠感染预防、治疗、康复全过程。药监部门开通应急绿色通道,及时备案中医医院申报治疗新冠肺炎院内制剂;中医药、医保、药监联合发文,允许预防方治疗方实行组方销售,缓解涉疫中成药供应不足压力,方便群众购买中药饮片和中药汤剂,同心聚力共建起了中医药防疫屏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连续十多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再次榜上有名。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明确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精神,抢抓发展机遇,推动市、县党委政府扛起发展中医药的责任和担当;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突破,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用,围绕中医药工作的重点领域,构建管理、保障、服务、产业“四大格局”,打造科技、人才、文化“三个高地”,推进区域协调、中医药协同发展,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9月19日,司法部部长贺荣在京会见蒙...
9月18日,省卫生健康行业党委召开会...
9月17日下午,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副...
9月16日至17日,国家药监局党组书...
9月16日晚,第七次金砖国家总检察长...
为助力我市医疗器械产业国际化发展,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