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查丨让公共医疗服务更加普惠民生

时间:2022-04-09 14:02:39 作者:佚名

  

  

  

  近年来,我区各地深入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改善医疗卫生环境,提高县(区)、乡(镇)医疗机构诊疗能力,为基层群众就医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医疗服务。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办。全区各地积极探索优质医疗资源惠泽普通百姓的新思路,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银川市:“互联网+医疗健康”让名医在身边

  

  专家和患者视频会诊。

  “以前看病,一大早就得去医院排队,想看知名专家还得去外地。现在好了,远程专家门诊帮了大忙,只需要提前在线上约好时间,就可以在本地医院实现专家会诊。”2021年12月21日,前来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远程会诊的患者李女士说。

  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城市发展让群众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基础之一。近年来,银川市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如火如荼,医疗卫生保障作用有效发挥,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有就诊需求的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申请远程专家门诊号,由远程专家门诊工作人员协助联系市医院医生为患者进行查体并上传病历。远程门诊专家在详细了解患者情况后,由工作人员约好远程门诊专家、患者与市医院医生三方时间,由市医院医生带领患者与远程门诊专家进行面对面视频会诊。远程门诊专家给出治疗方案后,市医院医生落实治疗。”远程专家门诊运营经理王文姣介绍。

  不仅能上联“北上广”大医院专家,还能下联基层医疗机构。医院“互联网+医疗创新”模式快速形成,有效缓解了城乡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远程门诊开通以来,我们接诊过很多从基层转上来的患者,有来自彭阳县人民医院、彭阳县妇幼保健院、金凤区丰登镇卫生院等各基层医院或卫生院的患者。我们给出治疗方案,由基层医院医生实施治疗,让基层医院的患者不用跑远路就能看好病,从而节省费用、时间和精力。”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邹晓燕说,“远程门诊让我们能对基层医疗服务作指导,不仅方便了病人,也真正助力了基层医疗。”

  据了解,2021年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全国患者提供健康咨询1009.47万人次,其中宁夏地区22.02万人次;义诊患者840.3万人次,其中宁夏地区4.18万人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12.95万人次,送药上门3.8万人次。(记者王沛瑶文/图)

  惠农区:远程医疗铺就群众健康路

  

  石嘴山市惠农区海燕村村医上门为老人就诊。

  2021年12月20日一大早,75岁的马占昌和妻子来到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海燕村卫生室,老人握住村医马玉珍的手连声道谢。

  几天前,马占昌因头晕得厉害到村卫生室就诊。马玉珍检查后发现,老人高血压达到了3级,情况危急,需要转诊到上级医院进行治疗,但老人坚决不同意。

  “家里就我和老伴两个人,儿女都不在身边,去了没人照顾。”马占昌说。

  马玉珍打开蓝卫通远程诊疗系统,拨通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远程门诊,将老人的门诊电子病历传输过去。

  当时接诊的是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刘林,他通过远程系统耐心指导马玉珍进行一系列辅助检查,并针对老人的病情指导用药。4小时后,马占昌老人的症状明显好转,血压逐步下降。

  记者在海燕村卫生室的远程会诊室看到,远程心电、会诊、教学系统等设备齐全,医生正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为村民线上看病开方,村民不出村就能得到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专家的诊治。

  “海燕村离惠农城区38公里,坐车大约要花60分钟。通过‘互联网+全民健康提升行动’项目的实施,让村民节约了大量时间的同时,也让他们得到了和城区居民一样优质高效的服务。”惠农区卫生健康局局长王津说。目前,该区各级医疗机构都设置了远程会诊室,远程影像、心电、会诊、教学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

  惠农区建设面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通过石嘴山市卫健委统一招标,引进“灵医智慧”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在现有基层HIS系统上嵌入辅助诊断系统,利用健康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基层人机耦合的新型基层诊疗模式。该项目于10月正式启动,目前已完成所有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系统铺设及人员培训,帮助医生规范和完善电子病历,协助基层医生对患者病历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和判断,经过1个多月的试运行,基层电子病历规范率已达到95%以上。

  “通过构建全流程、全周期的慢病管理系统和智能云设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居民二代身份证信息,即可完成签约对象的快速建档,数据可实时传输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查询个人体检记录。”王津说。

  近年来,惠农区以深化医改为契机,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和应用水平。从建设“四大远程”中心出发,逐步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场景应用,借助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不断提升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今年,惠农区将“互联网+公共卫生”提升项目纳入政府十件民生实事,覆盖乡镇卫生院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家,配备云巡诊车2台、云巡诊包60套。(记者朱立杨李良文/图)

  吴忠市:DRG为患者精打细算

  

  吴忠市人民医院医生正在给患者做手术。

  对于吴忠市阑尾炎患者赵新来说,不久前的住院经历让他感受到不一样的体验,不但手术费比预想的少了1000多元,而且没受疼,仅住院5天就完全康复了。

  他不知道的是,2021年7月10日,吴忠市人民医院被吴忠市医保局确定为该市首批DRG付费试点医院,明确试点工作将按照“顶层设计、模拟运行、实际付费”分3年有序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方式(以下简称DRG),是世界公认的较为先进和科学的支付方式之一,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建立公立医院运行补偿新机制,实现患者、医院、医保局三方共赢和推进分级诊疗促进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DRG其实就是生产医疗服务的机制,住院病人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的复杂程度、诊疗的资源消耗(成本)程度以及并发症、年龄、住院转归等因素,分为若干的疾病诊断相关组。以组为单位打包确定价格、收费、医保支付标准。”该医院医保部副主任白娟说,每一类疾病从开始治疗到结束,大概花多少钱,会有较为科学的计算机制。

  “在DRG模式中,医院给患者开出的检查、药品会成为医院的成本,因此其在给病人看病时就会‘精打细算’。这种模式可以使医院更全面、有效地控制疾病诊治成本,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有利于分级诊疗的推进,但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制度设计,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务,提高诊疗技术。”吴忠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杨海涛说,该院将逐步健全DRG的运行,并纳入绩效考核办法,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缩短住院天数、主动降低成本,获取合理利润。

  自推行DRG试点以来,吴忠市人民医院专门成立了DRG专班小组,组织每位临床医师多次线上线下培训。目前病种上传率及入组率均大于98%。该院医保部联合病案室根据每月运行数据分析,反馈临床科室,逐一分析原因,并开展现场答疑解惑。虽然目前相关数据显示,医保患者的医疗费用有所下降,医院方面出现亏损状况。但是从发展角度看,DRG支付标准是较为科学的医保经办机构向医院支付费用的依据,可以做到科学合理付费,有利于分级诊疗的推进。

  “始终坚持对DRG的追求与探索,扩大并完善DRG支付标准体系,再加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助力,DRG支付方式一定会以更加完善的方式服务于医院医保管理,给患者和医院带来益处。”杨海涛说。(记者蒲利宏文/图)

  沙坡头区: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中卫市沙坡头区大力推进远程医疗网络建设。

  前些日子,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夹道村88岁的代淑芳老人不小心摔倒。考虑到老人之前骨折过,家人就近把老人送进迎水桥镇卫生院做影像检查。在接受了上级医院的治疗方案后,老人目前居家静养。“镇卫生院也有影像检查项目,而且是和沙坡头区人民医院对接,诊断结果第一时间就能出来,真是太方便了。”老人的家人说。

  近年来,沙坡头区大力推进远程医疗网络建设。在迎水桥镇卫生院,远程会诊系统与沙坡头区人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连接,实现了上级专家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异地会诊的便捷就诊方式。

  “远程诊断项目开展后,真正实现了让患者少跑路、少花钱,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上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迎水桥镇卫生院医生李耀龙说,镇卫生院执行本级拍片、上级诊断的互联网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基层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目前,沙坡头区健康总院与我院建立了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B超诊断系统,已有7837例群众在我院得到上级医院的诊断,会诊费用由医改资金支付,不增加群众和基层负担,远程超声系统也在建设中。”迎水桥镇卫生院院长王志科介绍。

  沙坡头区发挥互联网门诊作用,用已建成的村、乡、县三级智能分级诊疗平台远程系统,在沙坡头区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开通面向村卫生室的互联网门诊,虚拟会诊室将基层患者与上级医院专家连接在一起,便于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

  贯穿县、乡、村三级的互联网门诊让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能在村、镇得到诊疗。辅助诊断系统及远程诊断系统让医生有了“超级助手”,帮助基层医生降低疾病漏诊、误诊率,提升诊断水平。

  沙坡头区连通与自治区三级甲等医院远程诊疗通道,签订双向转诊协议,推行医疗资源共享,严格落实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各乡镇卫生院及时上转急、危、重、难患者,沙坡头区人民医院适时下转慢、稳、轻、易患者,进一步畅通基层群众诊疗服务快捷通道,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记者何耐江文/图)

  固原市:试点解决“小病大治”过度医疗

  2020年10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将固原市确定为全国71个DIP试点城市。试点一年多来,固原市医疗保障局探索推行基层病种,解决县域就诊率偏低、转外就医患者负担重的问题。

  “DIP是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英文名称的缩写,试点的目的是通过大数据方法,给医疗费用额度和医保支付定个标准,从而节约医院资源,减轻患者就医负担,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固原市医疗保障局医疗管理科科长薛东明介绍,通过实施DIP付费,年度医保基金预算总额有节省的,还可留用于医院促进其发展。

  试点过程中,固原市组织医疗机构专家,结合各级别医疗机构诊疗能力及疾病治疗临床路径,在固原市现有DIP目录库内,协商论证确定固原市DIP基层病种120种,其中手术类18种,非手术及保守治疗102种。对DIP目录库内病种被确定为基层病种的,实行二级医疗机构与区内三级医疗机构同病同质同价,并实行基层病种动态调整。

  “基层病种是县级医院能够完全有能力诊治的病种,推行基层病种能引导县级医院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患者回流,提升县域就诊率,减轻转外就医患者负担,从根本上杜绝医院超常非合理用药、非合理检查、过度输液、医疗器械滥用等‘小病大治、大病久治’过度医疗等问题。”薛东明介绍。

  

  固原市中医医院药剂师在分装中药剂。

  为支持中医发展,固原市在DIP目录库内,确定固原市DIP中医优势病种25种。确定为中医优势病种的,其病种对应的分值给予系数加成。2021年9月起,基层病种和中医优势病种政策与DIP试点实际付费同步实施。为了推动这一惠民举措落实到位,固原市各县级医疗机构成立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从提高诊治能力和服务水平入手,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实施进度。

  固原市中医医院从“付费规则”“病组分析”“实施DIP付费我们如何应对”等方面着手,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培训。“DIP试点是一次从机制到体制的综合改革,带来的是医保、医院和患者的三方共赢。2021年第三季度实施DIP付费结算时,医院实际结算略有盈余。”固原市中医医院医保科主任杨学娟说,DIP试点规范了医疗行为,提高了报销比例,节约了医院资源,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宁夏日报记者剡文鑫文/图)


原文链接:http://wsjkw.nx.gov.cn/xwzx_279/sxdt/202201/t20220105_327401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隔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保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保健调查网 w.bjd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153985、010-53387021,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