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139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时间:2022-04-09 09:57:27 作者:佚名

  

  渝卫函〔2021〕277号

  黄文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爱精神疾病群体,构建专业服务体系的建议》(第1139号)收悉,感谢您对精神疾病群体的关心。经与市民政局、市残联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精神疾病群体,近年来将严重精神障碍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任务,市级各部门通力协作,不断完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服务体系,通过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工作,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

  一、建立四级防控机制,落实患者管理服务

  2018年,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残联、市残联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广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先进经验的通知》(渝卫发〔2018〕35号),在全市建立市、区县、街镇、村社四级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在市级、区县级建立了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或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涉及部门有党委政法委、民政、公安、财政、卫生健康、医保、残联等部门;在街镇一级建立了由政府牵头,政府、民政、公安、司法、卫生健康、残联等单位参与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在村社一级建立由网格员、民政干事、派出所民警、基层精防人员、残疾人专职委员、家属、志愿者等组成的患者关爱帮扶小组(联合服务管理小组),每月定期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开展日常随访、帮扶和健康宣教工作。

  二、发挥社工纽带作用,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

  在民政部门的推动下,区县建立社会工作指导中心,乡镇(街道)建立社会工作站,社区(村)建立社工服务室,分别配备专职社工,深化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实践,对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关爱服务和心理健康服务,对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开展帮助就医、社区融入、资源链接等服务。目前全市已建设社区社会工作室4350个,其中渝中区、巴南区社会工作室建设实现全覆盖。依托社区工作站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由社会工作者及心理咨询、康复专业人员和志愿者为患者提供康复服务,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其回归社会。

  三、充分发挥专业机构作用,落实点对点技术指导

  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按照《精神卫生法》《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有关规定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点对点对口帮扶,提供随访技术指导,指导基层开展患者应急处置,承担应急医疗处置任务,同时大力开展院内康复,加强对社区康复工作技术指导。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的建议,以问题为导向,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为契机,关口前移,充分发挥社工和医务工作者的作用,不断完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不断强化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全力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

  (一)加强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各层级的工作职责,推动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服务管理工作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开展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提升服务能力,同时依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制定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培训方案,通过分级分类培训,提高各级各类心理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三)加快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加大技术指导力度,推动健全社区康复体系。加强民政、人力社保、卫生健康、残联等部门合作,不断培养患者学习、社交等能力,为患者回归社会奠定基础。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年4月1日   


原文链接:http://wsjkw.cq.gov.cn/ztzl_242/rdjyzxta/rdjy/202107/t20210722_949841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隔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保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保健调查网 w.bjd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153985、010-53387021,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